西安交通大学携手英飞凌助力“中国制造2025” 2016-07-08 2016年7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与英飞凌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协议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汉荣、英飞凌科技中国总裁暨执行董事苏华、英飞凌科技公司代表、校科研院、管理学院师生代表等出席签约仪式,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苏秦主持签约仪式。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汉荣、英飞凌科技中国总裁暨执行董事苏华在签约仪式上分别讲话。张汉荣副校长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今,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有计划的大力推进下,智能制造在中国发展迅速,中国工程院也在智能制造方面发布了很多指导意见。希望通过和英飞凌的精诚合作,学习到德国工业4.0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做出一些贡献,进而为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和指导。我们期待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能够将双方优势互补,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又一成功典范。 苏华总裁指出,“中国制造2025”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但如何做好中国制造,各方意见不一。德国是工业4.0的创始成员国,英飞凌作为德国工业4.0执行和指导委员会初创成员,在工业4.0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智能制造管理研究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效。同时,双方可就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等领域探索合作的可能,并由点及面,开展更广泛、更全面合作。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耕中、英飞凌科技工厂整合高级总监张永政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汉荣、英飞凌科技中国总裁暨执行董事苏华代表双方为联合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揭幕。“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耕中教授宣读任命书,任命吴锋、张永政为“西安交通大学-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联合主任,并为二人颁发聘书。联合实验室联合主任吴锋和张永政详细介绍了联合实验室筹建的前期准备、愿景和使命、中长期发展目标等,希望通过双方产学研实质性紧密合作,借助德国工业4.0战略,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西安交通大学-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依托于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建设的“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在智能制造管理的工业4.0研究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高水平研究平台和英飞凌智能工厂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优势,为中国其他类型的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水平评估、演进路径规划以及智能制造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助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建设。此次西安交通大学与英飞凌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是我校大力引进英飞凌科技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实现科学研究与世界级领先的德国工业界零距离对接的一大举措,也预示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和又一个崭新阶段的来临。 附:双方介绍: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28年,1984年12月恢复重建,是我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学院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管理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教育基地之一,在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自2002年开始,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始终名列前茅。2011年,学院作为国内首批5所管理学院顺利通过AACSB国际商学院论证,2016 年学院获AACSB 维持认证和中国大陆区首家QS 商学院五星认证。其下属的工业工程系,拥有一批以汪应洛院士为核心的优秀师资队伍。2000年以来,工业工程系累计支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课题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持项目1项,在中国制造发展战略、先进制造模式及管理、服务驱动的跨企业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英飞凌作为德国工业4.0的创始成员之一,既提供工业4.0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又是工业4.0的践行者,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晶圆工厂。2015 财年(截止 9 月 30 日),公司的销售额达 58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 35,400 名员工。自1995年10月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在无锡建立第一家企业以来,英飞凌的业务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长,在中国拥有约2000名员工,已经成为英飞凌亚太乃至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技术支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内领先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