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了!两年来,他和霭的音容笑貌,他长期对我校系统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支持,对我多方面的关心帮助,一直萦绕于怀。
我是在1978年结识汪老师的。当时我负责筹建我校系统工程新专业,多次向他请教,开始了我们密切的交往。
1978年7月,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联名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明确提出,管理是一门学科,中国应该恢复管理学,在大学要恢复管理学教育。对钱老的倡导,汪老师是最早最积极的响应者。1978年底就联络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天津大学等五所大学在西安交通大学开会,讨论决定在这些学校率先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汪老师深知组建相关专业队伍的重要性,曾就引进湛恳华问过我的看法。湛老师是物理化学诺奖得主普里高津的学生,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可以说一切事物)开放性的基本原理,是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的内容之一。此事足见他对系统科学的卓识。
1952年汪老师曾被选拔送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接受来自苏联的管理学研究生教育。汪老师也很重视了解老交大引进的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教育。老交大有位周至诚老师,是美国宾州大学工业工程的硕士,就是汪老师介绍给我认识的。汪老师不但重视管理学应兼收并蓄,还特别重视管理学的思想性,记得多年前,汪老师曾颇带骄傲的神情和我谈起李怀祖老师,说他“有思想”。
1992年我校将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合并组建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院(1999年,更名为管理学院),时任校长请老校长陈之航代表学校到西交大邀请汪应洛老师实质性兼任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并由我陪同前往。汪老师欣然首肯,但要西交大校领导同意,于是陈之航老校长代表学校和时任西交大党委书记和校长进行了正式的会谈。西交大领导很高兴玉成此事,具体要求只要汪老师本人同意即可,并说此事有利两校发挥两地区的互补优势。
2006年,我校管理学院与商学院、工商管理MBA教育中心合并重组成立新的管理学院。时任校长让我陪同到西交大邀请汪老师担任新管理学院的院务主任,汪老师又欣然首肯,实质性兼任又深化了一步。
汪老师多次强调要重视办好MBA。因为MBA的学员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才实学,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新知识。这对我校管理学院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培养管理人才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工业工程专业是最具有系统色彩的管理专业。美国有的工业工程专业就叫“工业系统工程”。约在1991年一机部曾召开在中国发展工业工程的专题会议,汪老师和我都受邀与会。会前我和我院的范炳全、钱燕云老师调查了美国十多所大学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情况提交会议。汪老师和我深谈了几次,分析了我国管理学科和系统工程学科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认为应尽快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并认为可以较快的发展成具有系统管理特色的专业。我们向会议提出尽快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议,以及要同步解决的具体问题,如设立工业工程师岗位等。在汪老师系统管理理念的直接推动下,西交大管院和我校管院都较早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
汪老师同时兼任了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2005年建所25年时,他在祝辞中说:“25年来,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们,坚持学科方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做出了出色的成就”。我对汪老师说,你用“坚持学科方向、矢志不渝”称赞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督促。汪老师说:“这是实际过程,你们应坚持!”
2005年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我校联合组建“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汪老师是研究院的共同院长。2005年1月22日成立会时,文汇报特邀与会的五位院士(戴汝为、郭雷、刘源张、汪应洛、王众托)开了专题座谈会,并在2005年2月20日的文汇报整版发表了专文《复杂性、智能化与和谐社会——五院士对本报记者谈系统科学发展》(2019年10月出版的,郭雷院士主编的《系统科学进展》第2卷中重载了此文)。汪老师在发言中强调了“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实际的需要,系统科学同样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地处上海,首先应为上海的需要服务。”汪老师的这些话显示了他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汪老师的这个思想,在指导我校建设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科、管理学科坚定走“理论联系实际”的正道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上述一些具体事,使我认识到汪老师从重视溶汇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工业工程,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已有中国气派的“系统管理”思想。不但为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也为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成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车宏安
2025年5月11日